HashMap是我们平时开发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集合,但它是非线程安全的,在涉及到多线程并发的情况,进行get操作有可能会引起死循环,导致CPU利用率接近100%。
1 | final HashMap<String, String> map = new HashMap<String, String>(2); |
解决方案有Hashtable和Collections.synchronizedMap(hashMap),不过这两个方案基本上是对读写进行加锁操作,一个线程在读写元素,其余线程必须等待,性能可想而知。
所以,Doug Lea给我们带来了并发安全的ConcurrentHashMap,它的实现是依赖于 Java 内存模型,所以我们在了解 ConcurrentHashMap 的之前必须了解一些底层的知识:
- [java内存模型]
- [java中的Unsafe]
- [java中的CAS]
- [深入浅出java同步器]
- [深入浅出ReentrantLock]
本文源码是JDK8的版本,与之前的版本有较大差异。
JDK1.7分析
ConcurrentHashMap采用 分段锁的机制,实现并发的更新操作,底层采用数组+链表的存储结构。
其包含两个核心静态内部类 Segment和HashEntry。
- Segment继承ReentrantLock用来充当锁的角色,每个 Segment 对象守护每个散列映射表的若干个桶。
- HashEntry 用来封装映射表的键 / 值对;
- 每个桶是由若干个 HashEntry 对象链接起来的链表。
一个 ConcurrentHashMap 实例中包含由若干个 Segment 对象组成的数组,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图来演示一下 ConcurrentHashMap 的结构:
ConcurrentHashMap存储结构.png
JDK1.8分析
1.8的实现已经抛弃了Segment分段锁机制,利用CAS+Synchronized来保证并发更新的安全,底层采用数组+链表+红黑树的存储结构。
Paste_Image.png
重要概念
在开始之前,有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介绍一下:
- table:默认为null,初始化发生在第一次插入操作,默认大小为16的数组,用来存储Node节点数据,扩容时大小总是2的幂次方。
- nextTable:默认为null,扩容时新生成的数组,其大小为原数组的两倍。
- sizeCtl :默认为0,用来控制table的初始化和扩容操作,具体应用在后续会体现出来。
- -1 代表table正在初始化
- -N 表示有N-1个线程正在进行扩容操作
- 其余情况:
1、如果table未初始化,表示table需要初始化的大小。
2、如果table初始化完成,表示table的容量,默认是table大小的0.75倍,居然用这个公式算0.75(n - (n >>> 2))。 - Node:保存key,value及key的hash值的数据结构。
1 | class Node<K,V> implements Map.Entry<K,V> { |
其中value和next都用volatile修饰,保证并发的可见性。
- ForwardingNode:一个特殊的Node节点,hash值为-1,其中存储nextTable的引用。
1 | final class ForwardingNode<K,V> extends Node<K,V> { |
只有table发生扩容的时候,ForwardingNode才会发挥作用,作为一个占位符放在table中表示当前节点为null或则已经被移动。
实例初始化
实例化ConcurrentHashMap时带参数时,会根据参数调整table的大小,假设参数为100,最终会调整成256,确保table的大小总是2的幂次方,算法如下:
1 |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String> hashMap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>(100); |
注意,ConcurrentHashMap在构造函数中只会初始化sizeCtl值,并不会直接初始化table,而是延缓到第一次put操作。
table初始化
前面已经提到过,table初始化操作会延缓到第一次put行为。但是put是可以并发执行的,Doug Lea是如何实现table只初始化一次的?让我们来看看源码的实现。
1 | private final Node<K,V>[] initTable() { |
sizeCtl默认为0,如果ConcurrentHashMap实例化时有传参数,sizeCtl会是一个2的幂次方的值。所以执行第一次put操作的线程会执行Unsafe.compareAndSwapInt方法修改sizeCtl为-1,有且只有一个线程能够修改成功,其它线程通过Thread.yield()让出CPU时间片等待table初始化完成。
put操作
假设table已经初始化完成,put操作采用CAS+synchronized实现并发插入或更新操作,具体实现如下。
1 | final V putVal(K 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) { |
- hash算法
1 | static final int spread(int h) {return (h ^ (h >>> 16)) & HASH_BITS;} |
- table中定位索引位置,n是table的大小
1 | int index = (n - 1) & hash |
- 获取table中对应索引的元素f。
Doug Lea采用Unsafe.getObjectVolatile来获取,也许有人质疑,直接table[index]不可以么,为什么要这么复杂?
在java内存模型中,我们已经知道每个线程都有一个工作内存,里面存储着table的副本,虽然table是volatile修饰的,但不能保证线程每次都拿到table中的最新元素,Unsafe.getObjectVolatile可以直接获取指定内存的数据,保证了每次拿到数据都是最新的。 - 如果f为null,说明table中这个位置第一次插入元素,利用Unsafe.compareAndSwapObject方法插入Node节点。
- 如果CAS成功,说明Node节点已经插入,随后addCount(1L, binCount)方法会检查当前容量是否需要进行扩容。
- 如果CAS失败,说明有其它线程提前插入了节点,自旋重新尝试在这个位置插入节点。
- 如果f的hash值为-1,说明当前f是ForwardingNode节点,意味有其它线程正在扩容,则一起进行扩容操作。
- 其余情况把新的Node节点按链表或红黑树的方式插入到合适的位置,这个过程采用同步内置锁实现并发,代码如下:
1 | synchronized (f) { |
在节点f上进行同步,节点插入之前,再次利用tabAt(tab, i) == f判断,防止被其它线程修改。
- 如果f.hash >= 0,说明f是链表结构的头结点,遍历链表,如果找到对应的node节点,则修改value,否则在链表尾部加入节点。
- 如果f是TreeBin类型节点,说明f是红黑树根节点,则在树结构上遍历元素,更新或增加节点。
- 如果链表中节点数binCount >= TREEIFY_THRESHOLD(默认是8),则把链表转化为红黑树结构。
table扩容
当table容量不足的时候,即table的元素数量达到容量阈值sizeCtl,需要对table进行扩容。
整个扩容分为两部分:
- 构建一个nextTable,大小为table的两倍。
- 把table的数据复制到nextTable中。
这两个过程在单线程下实现很简单,但是ConcurrentHashMap是支持并发插入的,扩容操作自然也会有并发的出现,这种情况下,第二步可以支持节点的并发复制,这样性能自然提升不少,但实现的复杂度也上升了一个台阶。
先看第一步,构建nextTable,毫无疑问,这个过程只能只有单个线程进行nextTable的初始化,具体实现如下:
1 | private final void addCount(long x, int check) { |
通过Unsafe.compareAndSwapInt修改sizeCtl值,保证只有一个线程能够初始化nextTable,扩容后的数组长度为原来的两倍,但是容量是原来的1.5。
节点从table移动到nextTable,大体思想是遍历、复制的过程。
- 首先根据运算得到需要遍历的次数i,然后利用tabAt方法获得i位置的元素f,初始化一个forwardNode实例fwd。
- 如果f == null,则在table中的i位置放入fwd,这个过程是采用Unsafe.compareAndSwapObjectf方法实现的,很巧妙的实现了节点的并发移动。
- 如果f是链表的头节点,就构造一个反序链表,把他们分别放在nextTable的i和i+n的位置上,移动完成,采用Unsafe.putObjectVolatile方法给table原位置赋值fwd。
- 如果f是TreeBin节点,也做一个反序处理,并判断是否需要untreeify,把处理的结果分别放在nextTable的i和i+n的位置上,移动完成,同样采用Unsafe.putObjectVolatile方法给table原位置赋值fwd。
遍历过所有的节点以后就完成了复制工作,把table指向nextTable,并更新sizeCtl为新数组大小的0.75倍 ,扩容完成。
红黑树构造
注意:如果链表结构中元素超过TREEIFY_THRESHOLD阈值,默认为8个,则把链表转化为红黑树,提高遍历查询效率。
1 | if (binCount != 0) { |
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构造树结构,代码如下:
1 | private final void treeifyBin(Node<K,V>[] tab, int index) { |
可以看出,生成树节点的代码块是同步的,进入同步代码块之后,再次验证table中index位置元素是否被修改过。
1、根据table中index位置Node链表,重新生成一个hd为头结点的TreeNode链表。
2、根据hd头结点,生成TreeBin树结构,并把树结构的root节点写到table的index位置的内存中,具体实现如下:
1 | TreeBin(TreeNode<K,V> b) { |
主要根据Node节点的hash值大小构建二叉树。这个红黑树的构造过程实在有点复杂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源码。
get操作
get操作和put操作相比,显得简单了许多。
1 | 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 |
- 判断table是否为空,如果为空,直接返回null。
- 计算key的hash值,并获取指定table中指定位置的Node节点,通过遍历链表或则树结构找到对应的节点,返回value值。